10月1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江西省南昌市主持召开进一步推动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座谈会。这是习近平总书记聚焦长江经济带发展召开的第四场专题座谈会。

图片

长江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也是中华民族发展的重要支撑。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走遍长江经济带沿线11个省市,登大坝、乘江船、进社区、访村落……一次次凭栏远眺,一句句细心叮嘱,一项项深远部署,承载着总书记对长江的爱护之情和至深牵挂。

一起跟随习近平总书记的足迹,看奔腾不息的母亲河。

“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

习近平总书记一直高度关注长江生态环境。他曾讲过,“长江病了”,而且病得还不轻。

2016年1月,在重庆召开的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为长江经济带发展立下规矩、划定红线。

那次座谈会,总书记用“好像是泼了一盆冷水”来形容。座谈会在重庆召开时,正是沿岸一些地方快马加鞭上项目之际。从会场传出来的声音激荡广袤大地:

“当前和今后相当长一个时期,要把修复长江生态环境摆在压倒性位置,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

彼时,化工围江、污水入江等,让长江水质告急、生态恶化,河湖湿地萎缩甚至干涸……处处千疮百孔,环境污染也严重影响了附近居民的生活。

“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这十个字,字字千钧,很快一场场生态保护攻坚战在沿江省市接连打响。

2018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从北京直飞湖北宜昌,一下飞机便前往长江沿岸考察调研。

听说宜昌推动沿江134家化工企业关、转、搬,引导向高端产业发展时,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下决心把长江沿岸有污染的企业都搬出去,企业搬迁要做到人清、设备清、垃圾清、土地清,彻底根除长江污染隐患。

从宜昌到荆州,再到武汉……习近平总书记一路“望闻问切”,进一步开出“药方”:

“治好长江之病还是用老中医的办法,追根溯源、分类施策。开展生态大普查,系统梳理隐患和风险,对母亲河做一个大体检。祛风驱寒、舒筋活血、通络经脉,既治已病,也治未病,让母亲河永葆生机活力。”

总书记强调,不搞大开发不是不要开发,而是不搞破坏性开发,要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

这些年,一项项有力举措陆续出台:一批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工程实施;野生动植物保护及自然保护区建设等生态工程实施;长江保护法出台;《深入打好长江保护修复攻坚战行动方案》实施……

图片

2023年8月29日,湖北宜昌,长江岸线景观带水清岸绿。

如今,一条大江,绿意盎然。2022年,长江流域水质优良断面比例为98.1%,同比上升了1个百分点。2020年以来长江干流水质连续三年保持Ⅱ类,水生态环境质量稳中向好。

“坚持创新引领发展”

长江经济带覆盖我国11个省市,以约20%的国土面积支撑起超过全国45%的经济总量,是中国经济的大动脉。

近年来,习近平总书记走遍了长江经济带覆盖的所有省市,多次强调一个关键词——创新。

2018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三峡大坝,登上坝顶,极目远眺长江上下游,详细了解三峡工程各方面的情况。

图片

顶着如织细雨,总书记看得细、问得细。坝顶一览众山小、左岸坝首绿地郁郁葱葱、通航船闸和升船机气势恢宏、左岸电站昼夜不息将电能输送八方……

总书记说:“我感到很激动,信心倍增。国家要强大、民族要复兴,必须靠我们自己砥砺奋进、不懈奋斗。核心技术、关键技术,化缘是化不来的。要通过自力更生,倒逼自主创新能力的提升。试想当年建设三峡工程,如果都是靠引进,靠别人给予,我们哪会有今天的引领能力呢!行百里者半九十。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不会是欢欢喜喜、热热闹闹、敲锣打鼓那么轻而易举就实现的。我们要靠自己的努力,大国重器必须掌握在自己手里。”

在湖北武汉召开的深入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着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把长江经济带得天独厚的科研优势、人才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

今年10月12日,在江西南昌,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进一步推动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座谈会时再次提到“创新”。总书记强调,要坚持创新引领发展,把长江经济带的科研优势、人才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积极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

长江经济带事关全国发展大局。八年间,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了四次座谈会——

2016年,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

2018年,深入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

2020年,全面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

2023年,进一步推动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座谈会。

从“推动”到“深入推动”“全面推动”,再到“进一步推动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对长江经济带发展总体谋划、分步推进,指引长江经济带步入高质量发展的轨道。

图片

2023年1月1日,航拍长江江苏南京段水域。

如今,创新潮涌,长江沿岸一大批战略性新兴产业茁壮成长,迸发强劲发展动能。2015年至2022年,长江经济带的研发经费投入强度从2%提升到2.52%,一批科技创新策源地、新兴产业聚集地加快形成。

“要把长江文化

保护好、传承好、弘扬好”

先从相距20年的两次调研考察说起。

2003年7月,时任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来到良渚遗址调研,强调“良渚遗址是实证中华五千年文明史的圣地,是不可多得的宝贵财富,我们必须把它保护好”。

印证长江流域对中国文明起源的杰出贡献,良渚古城遗址2019年入选世界遗产名录。

2023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四川考察时走进三星堆博物馆,了解历史文化遗址发掘研究、文物保护修复等情况。

博物馆展厅里,“通天神树”上,金乌栖息、游龙蜿蜒;青铜纵目面具,凸眼巨耳、神秘庄严;还有形态各异的青铜人头像……

图片

三星堆博物馆新馆展出的文物:青铜人头像

展厅里,总书记频频驻足,有时看完正面,还缓步绕着展柜,察看文物的不同侧面细节。

总书记说:“看过以后民族自豪感倍增,五千年中华文明啊,而且更期待着更长的中华文明的发现发掘。”

三星堆遗址位于四川省德阳市广汉市西北的鸭子河南岸,代表了距今4500~2900年间的古蜀文化面貌和发展水平,是同时期长江流域文化内涵最丰富、面积最大的都城遗址。

长江造就了从巴山蜀水到江南水乡的千年文脉,是中华民族的代表性符号和中华文明的标志性象征,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

2020年11月,在江苏南京,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全面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明确提出要保护传承弘扬长江文化,叮嘱“要把长江文化保护好、传承好、弘扬好,延续历史文脉,坚定文化自信”。

图片

今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江西省九江市考察了长江国家文化公园九江城区段,了解当地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等情况。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建好用好国家文化公园”。2021年底,长江国家文化公园项目启动;2023年7月,《长江文化保护传承弘扬规划》公布……一项项举措,推动长江文化赓续不绝。

“看你们日子过得好,我高兴!”

人民生活幸福,是习近平总书记心中的“国之大者”。

湖北省宜昌市许家冲村俯临长江,景色秀美。该村紧邻三峡大坝,全村人口中移民占90%以上,是湖北省移民安稳致富示范村。

2018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沿着宽敞的村道走进许家冲村,驻足察看太平溪镇污水处理厂,了解长江沿岸乡村生活污水处理情况。

村委会广场旁边有一个便民洗衣池,一些村民正在洗衣服。总书记走到她们身边,同她们亲切拉家常,并兴致勃勃拿起棒槌试着捶洗衣服。

村民们告诉总书记,过去是在江边洗衣服,现在村里建了洗衣池,用上自来水,污水也集中处理,这样既照顾到生活习惯又很环保。

“日子过得好吧?”习近平总书记问。

一位白发如雪的老人,笑着回答:“非常好!”

笑声里,总书记对大家说:“看你们日子过得好,我高兴!”

近年来,许家冲村“文化产业”和“生态旅游”齐头并进,跑出了乡村振兴的加速度,一年吸引游客十多万人次,全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2018年增加近两万元,越来越多的村民在家门口就业……

图片

许家冲村

除了湖北省,长江还流经安徽省,俗称八百里皖江,这里也曾是当地渔民的天然鱼仓。

为响应长江禁捕号召,2019年5月,安徽省马鞍山市在全国率先启动渔民退捕转产工作,包括渔民陈兰香在内的一万多名渔民退捕上岸。

上岸后该怎么办?“靠江吃江”20多年的陈兰香,一度十分迷茫。

2020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马鞍山市薛家洼考察,强调“长江禁渔也不是把渔民甩上岸就不管了,要把相关工作做细做实,多开发就业渠道和公益性岗位,让渔民们稳得住、能致富”。

2021年1月1日零时起,长江流域重点水域进入“十年禁渔期”,开启了“人退鱼进”的历史转折,沿江20余万渔民转身上岸。

沿江市县创设护鱼员、护豚员、护鲟员等公益性岗位,持续发掘就业渠道,开展职业技能培训,让更多退捕渔民在新生活中开启新职业。

如今,陈兰香和其他渔民合伙办起了劳务公司。陈兰香说,以前渔船上的生活很辛苦,刮风下雨都会担惊受怕,现在一家人一起住在楼房里,生活条件大大改善了。

长江水生生物资源也恢复向好,长江“十年禁渔”已取得了阶段性成果:

2022年长江流域重点水域监测到鱼类193种,比2020年增加25种;2022年长江江豚种群数量为1249头,实现自2006年有调查统计以来止跌回升的历史性转折……鱼翔浅底、人护清流的美丽图景徐徐展开。

图片

2023年3月,长江安徽铜陵段,江豚自由戏水。

习近平总书记曾说:“要增强爱护长江、保护长江的意识,实现‘人民保护长江、长江造福人民’的良性循环,早日重现‘一江碧水向东流’的胜景。”

如今,长江两岸生产岸线变身生态岸线,创新推动产业结构升级,新兴产业布局不断优化,生活在沿江岸线的人们也有了实实在在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江水浩荡,奔腾不息。长江正奔涌着蓬勃生机,绘就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新图景,为中华民族永续发展注入不竭动力。